4月3日,日本突然宣布对中国实施EUV光刻胶出口管制,一纸禁令让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喉咙被死死扼住。
然而,中国国产EUV光刻胶的国产化率不足1%,而日本却垄断着全球99%的EUV光刻胶市场。禁令的实施,意味着将阻碍中国半导体企业的生产甚至造成停摆。
毕竟在半导体史上,从液晶面板到存储芯片,每一次封锁最终都成了中国技术爆发的导火索。
EUV光刻胶究竟是何方神物,为何能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,能够影响到中国半导体的“命门”?
其实,光刻胶是一种对光敏感的“特殊胶水”,被涂在硅片表面后,借助光照和显影,便能在硅片上“画出”电路图案,相当于芯片制造的“模板”,它决定了芯片上电路的精细程度和准确度。
尤其,7nm以下制程的EUV光刻胶,技术难度堪比在头发丝上雕刻《清明上河图》。
早在2024年4月,南大光电便对外宣布,旗下第三款通过验证的ArF光刻胶产品,已正式实现销售;
同年10月,武汉太紫微公司,研制出了新型KrF光刻胶产品T150A,极限分辨率高达120nm,并已通过半导体工艺量产验证。
但遗憾的是,这些均为中端光刻胶,在高端EUV光刻胶领域,国内企业至今仍未能突破。
因此,日本此次的管制,就像在高端芯片制造的“厨房”里突然撤走了核心调料——EUV光刻胶,这将直接引发中芯国际、长江存储等企业难以继续“烹饪”28nm以下的先进制程芯片。
也很难,全球产业链早已被日本JSR、信越化学等巨头垄断,短期内特别难找到可靠的替代供应商。
这不禁让人想起2019年,日本断供韩国光刻胶,导致三星电子14nm产线亿美元。
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,无人驾驶芯片需依赖7nm工艺,断供后或转向16nm方案,这将导致L4级无人驾驶技术推迟3~5年;
如今,下游企业有很大的可能性被迫“自废武功”,这样整个产业链就会被拖进“低配时代”。
日本对EUV光刻胶的出口管制,看似是一起孤立事件,实则是美国对华科技围堵战略的延伸。
从2018年开始,美国便向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施压,迫使其终止向中国出售EUV光刻机,这一举动直接切断中国7nm以下先进制程的研发能力。
2023年,美国修订《瓦森纳协定》,把光刻胶纳入管制清单,迫使日本对中国断供。
而这一系列举措的背后,是既不让中国获得最先进的EUV光刻机,也不让中国获得与之配套的EUV光刻胶,最终将中国困在“高端失守”的境地,从而确保高端市场被美国及其盟友长期垄断。
2023年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日本在EUV光刻胶技术专利中,以45.5%的申请量高居全球第一,这对中国而言,是一座“绕不开的壁垒”。
因为,这些专利不仅涉及光刻胶配方,甚至还包括原料。即便中国破解配方,也因原料纯度不足,将导致7nm芯片良率暴跌至60%以下。
更棘手的是,日本企业与荷兰EUV光刻机制造商形成深度绑定,导致中国没有办法获得EUV光刻机实测数据,相当于“瞎子摸路”。
而日本控制的SEMI国际标准,即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制定的行业技术规范,更是直接将中国光刻胶排除在认证名单之外,相当于说“你的产品不合格”。
这就好比,我们想做一顿饭,结果买不到锅;好不容易凑齐了主食、蔬菜和肉蛋,却买不到调料;最后,即便勉强把饭做熟,也会被判定“太难吃”。
目前,光刻胶断供已成为美国对华谈判的“筹码”,在贸易协定谈判中,美国随时可启动技术管制施压,这正是“卡脖子”战略的终极意图。
是继续跟随日美脚步,在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中徘徊,还是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路?
武汉太紫微研发的T150A光刻胶,对标国际KrF光刻胶,通过“分子烘焙法”绕开日本专利壁垒。中芯国际28nm生产线实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芯片良率从89%跃升至93.7%。
同样,2020年华为遭遇芯片断供的局面时,它通过“小步快跑”的策略,持续优化芯片设计,并依托鸿蒙系统的优势,有效对冲芯片性能的不足,如今已逐步摆脱困境。
中国不仅在原材料领域寻求出路,更在产业链上进行了重构,实现了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全链突围”的跨越。
在光刻机领域,上海微电子与上下游企业携手合作,有望在2025年实现28nm制程突破;而在光刻胶领域,南大光电、彤程新材等企业通过不断迭代,逐步攻克高端产线。
2024年,光刻胶被列入“关键电子化学品清单”,配套资金倾斜至百亿规模;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地,也出台了区域性产业扶持政策,对本土企业研发投入,给予30%~50%的税收抵扣。
此外,中国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。每年高校培养的半导体材料专业人才超过5000人,归国留学人员占比达到42%。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“量子点光刻胶”技术已申请国际专利。
紧接着,4月3日、4日,美国股市连续两天暴跌,市值蒸发5万亿美元,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已郑重进入技术性熊市。
以丰田混动车为例,制造一辆,需要2—4公斤稀土;一架F-35战机,则需消耗400公斤稀土。
然而,全世界稀土产业链的咽喉,却被中国握在手里,日本没有稀土矿,美国因开采技术落后,只能长期依赖进口。
而中国则以自主创新破壁,政策、人才、稀土反制三箭齐发,终将刺破技术封锁,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新版图。
这场光刻胶出口管制的博弈,看似是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”的消耗战,实则是“凤凰涅槃”的重生之路。
历史早已证明,封锁或许能延缓技术发展的步伐,却无法浇灭中国突破桎梏的决心。
正如任正非所说:“我们走在无人区,前面没有灯塔,但我们大家可以成为自己的灯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