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中心
一天吃透一条产业链:AI 眼镜
来源:米乐体育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9-13 11:11:20

  AI 智能交互眼镜就像随身全能助理,集成相机、眼镜、墨镜和蓝牙耳机功能。跟侧重视觉增强的 AR 眼镜不同,它专注提升音频体验,运动听歌、户外导航、工作记笔记这些场景都能用。潮牌设计时尚美观,戴起来跟普通眼镜一样轻便,适合追求潮流又看重舒适度的人,让科技和时尚真正融入生活。

  狭义 AI 眼镜(默认指不带显示的 AI 拍照眼镜)主打语音交互,像 “贴脸语音助手”;AR 眼镜则是给现实 “盖虚拟贴纸”,通过透明屏把导航箭头、信息提示等虚拟内容叠在真实场景里,还能手势操作。简单来讲,AI 眼镜是 “用嘴交互办事”,AR 眼镜是 “让虚拟和现实交融” 。

  目前市场上类AI眼镜有更多产品,横向对比各头戴设备方案,AI 眼镜与 AR 眼镜相对于 VR、MR 更强调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和交互,区别如下:

  现在大家在不同场景下用眼需求越来越多样,功能性镜片就跟着需求发展起来了,能精准解决各种视力问题。为了适应不一样场景,慢慢的变多人都不止有一副眼镜,现在超过一半的人都有两副或更多眼镜。

  镜片是 AI 眼镜实现显示功能的核心零件,既负责把画面投出来,又得支持人机交互。随着 AI 眼镜越卖越多,镜片的需求量也会跟着水涨船高。

  据沙利文,中国镜片零售市场接下来会稳稳增长:2024 年 381.5 亿的销售额,到 2029 年能涨到 537.1 亿。。

  镜片是 AI 眼镜的核心部件,直接决定显示和交互效果,还让 AI 眼镜能根据自己需求定制。现在国内人换眼镜越来越勤,像换季买衣服似的,上班、开车、运动各备一副的人慢慢地多,镜片需求自然跟着涨。

  根沙利文,2024 年国内镜片卖了 2.8 亿多片,到 2029 年能涨到 3.8 亿多片,每年差不多增长 6%。

  RayBan Meta 的走红,本质是科技公司和传统眼镜商「优势互补组队」的结果。AI 眼镜首先得是一副「合身的眼镜」—— 不同脸型要适配镜架,近视、散光得调镜片参数,但科技公司惯做标准化产品,就像理工男做西装,懂功能却搞不定定制化;同时,镜架里要塞麦克风、芯片这些「智能硬件」,相当于在手机壳里塞电脑,得靠传统眼镜商把镜片做薄、镜架调轻,和科技模块磨合;更关键的是,配眼镜得线下试戴、验光,科技公司的线上渠道够不着这些场景。

  所以两边必须分工:科技出智能技术,传统眼镜商搞定定制和线下渠道,才能让 AI 眼镜既「聪明」又「好戴」,还能方便买到 。

  SoC(系统级芯片)就是把 CPU、GPU、NPU 这些电子元件塞进一块硅片里的 “超级集成大脑”—— 打个比方,原本要靠多个独立芯片分工干活,现在全挤在一张 “电路板小岛” 上:CPU 管运算、GPU 画图像、NPU 跑 AI 算法,连通信模块和存储器都集成在一起。

  这种集成有多狠?功率效率蹭蹭涨,能耗和成本反而往下掉。现在手机、汽车、AI 眼镜里都少不了它 —— 尤其在 AI 眼镜里,SoC 相当于整副眼镜的 “算力心脏”,成本占比能达到大头,直接决定了眼镜的反应速度和续航能力。

  SoC 芯片市场现在跟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,亚洲直接占了最大头。无人驾驶、IoT 设备和 AI 技术一爆发,需求跟着猛涨。MarketsandMarkets 预测,2029 年全球市场能冲到 2060 亿美金,2024-2029 年每年涨 8.3%。亚洲和北美领跑,2023 年亚洲就占了 37%,中国和印度接下来还得猛涨 —— 毕竟这俩地儿的智能设备和汽车需求正往上冲。

  SoC 市场目前由海外厂商主导,当然,国内也有相关企业在发力。核心 SoC 厂商有高通、联发科、三星、苹果和博通等。

  AI 眼镜的 AI 功能基本都得靠 “眼睛看”—— 不管是智能搜索、识别物体,还是 AI 下棋、调酒,都得先拍照取图。说白了,它比传统眼镜多了摄像头这些 “电子眼睛”,拍照录像成了基础功能,而视觉识别更是它区别于其他 AI 设备的核心优势。就像雷鸟 V3,那些 AI 功能全得靠拍照撑着,摄像头自然成了影响正常使用体验的关键零件。

  现在 AI 眼镜的摄像头大多是 1200 万 - 1600 万像素的单摄,日常拍照录像够使了。像素就像眼睛的分辨率,越高拍得越清楚,而多摄像头就像长了好几只眼,能从不同角度拍,功能更多。但别忘了,AI 功能准不准全看画质,就像手机摄像头从低像素一路升级过来,以后 AI 眼镜的摄像头参数和数量大概率也得跟着往上提。。

  AI 眼镜现在续航跟手机刚出快充时似的卡脖子 —— 天天戴着的设备,没电焦虑直接影响销量。看现在主流产品的续航表现::

  破局关键在电池 “储电能力”—— 固态电池就像给充电宝升级成高密度储能仓:理论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能突破 400-500Wh/kg,同样体积存的电多 30% 以上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啥?同样大小的电池,续航直接拉长,还能让眼镜做得更轻薄,真正撑得起 “全天候戴” 的需求。

  从产业看,固态电池未来是千亿级赛道:2030 年全固态电池产业规模预计破千亿,连带整个固态电池产业链冲到 1800 亿 —— 技术迭代和上下游合作一联动,续航难题说不定就跟着产业爆发解决了。

  大模型类似超级 AI 大脑,自带数十亿级参数和复杂算法,能处理海量数据,搞定自然语言、图像识别等复杂任务。

  AI 眼镜行业驶入发展快车道,整体销量持续提升。2024 年全球 AI 智能眼镜市场规模达 152 万台,其中Ray-Ban Meta 以142 万台销量占据 93%市场份额。

  2024 年 AI 智能眼镜功能形态分布呈现高度集中化特征。拍照类产品以 94%的非常大的优势主导市场,AR+AI 融合型占比约 4%,纯音频型仅占2%。这种市场格局的形成主要源于Ray-Ban Meta 这一拍照智能眼镜的热卖。而AR+AI 眼镜是产品发展的未来形态,附加显示功能为AI 眼镜带来了更便捷的信息交互,进一步拓宽 AI 智能眼镜应用场景,但受限于光学、显示、体积、算力、功耗等,消费端大规模铺开仍需时间。

  国内 AI 智能眼镜 2024 年追着国际队跑 —— 虽整体销量仅占全球 3%,但星际魅族 MYVU、StarV 等本土玩家闷头深耕技术、挖掘新场景 。四季度供应链调整把新品量产拖到 2025,好在国内企业早把 AR 光学、AI 算法这些核心课补完,技术储备没落下 。

  全球更热闹:AI 眼镜产业趋势敲定,即将进入黄金期 。维深信息测算:2025 年全球销量冲 350 万台,较 2024 年翻 1.3 倍 —— 既靠 Ray-Ban Meta 持续爆单,也因新机型扎堆、小米三星等大厂进场 。照这势头,2030 年销量或达 9000 万台,按每副 1500 元算,市场直接滚成 1350 亿的大雪球 。

  6 月 26 日小米发布会丢出个 “随身 AI 钥匙”—— 小米 AI 眼镜,1999 元起。这眼镜才 40 克,跟普通眼镜一样轻,航空级钛合金转轴像手机里的抗造铰链,怎么折都不变形,经典 D 型镜框也不挑脸。

  芯片玩 “双分工”:高通骁龙 AR1 扛 AI 计算、图像识别这些重活,协处理器专管省电任务。充 45 分钟能撑 8.6 小时,咖啡时间充满,从早用到晚。

  光学和传感:1200 万像素摄像头带防抖,大太阳下拍照也稳;电致变色镜片更神,强光下 0.2 秒变黑镜,进室内又秒变透明,比手动换墨镜爽太多。

  最狠是 “人车家打通”—— 眼镜能直接控车、调家里电器、连手机。比如开车时喊 “打开客厅空调”,进门就凉快;手机里的导航、音乐,也能直接 “搬” 到眼镜里。

  小米 AI 眼镜的热度,拿数据一戳就透 —— 发售第四天,淘宝官方店冲了 4000 + 台,京东自营直接破万 !光这俩渠道就至少撬走 1.4 万台。对比下行业:2025 年一季度,所有无屏 AI 眼镜(不管纯听歌的、还是能带拍照的)加起来才卖 1.9 万台。等于小米单款,四天就快追上行业一整个季度的量 。

  下游主要聚焦于商业和消费的人场景的应用。随着5G网络、云计算能力、感知计算以及光学模组技术等的持续革新与演进,AI智能交互眼镜场景应用或将持续性、渐进性地完善壮大。

  AI 智能交互眼镜走的是「先啃骑行徒步刚需场景,再铺开全户外场景」的路子,成了运动装备里的标配。厂商在专业运动眼镜里塞了语音导航、路线规划、即时拍照、环境感知、健康监测 —— 鼻梁上的运动助手,解放双手还保安全。

  AR 运动眼镜按「滑雪→摩托骑行→自行车→跑步→游泳」的顺序落地,不少还能跨界用:AR 头盔兼顾摩托和自行车,骑行墨镜摘了风镜,跑步徒步也能用。

  AR 运动眼镜现在还在 “起步阶段”——2023 年全球才卖 4 万多台,1400 万美金的市场规模,还没在运动圈铺开。但未来 3 - 5 年要开始 “滚雪球” 了:预计 2035 年每年能卖 1700 万副,市场直接滚到 33 亿美金。其中摩托骑行、自行车 / 跑步这些场景能撑起大半江山,一年卖出 1500 万副,卷走 30 亿美金市场。

  米乐体育 版权所有©2005-2022    
  备案号:赣ICP备20008739号-1